或者拷贝到笔记软件里
比如,发现自己漏讲了某一点、某一段,可以随后补上,不必声张;念错某个字词,或讲错某句话,也可以及时纠正,或在第二次出现时纠正。 万一听众发现了你的错误,也不要紧,演讲者不妨将错就错,自圆其说。@破旧立新一位演讲者在《我们不愿做睡狮》的演讲中说:“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一百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我陶醉了百年。 獅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 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大学提供了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去尝试和经历,同时不必担负太多的责任。最常用的“脚手架”是矩阵和清单。但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 ”当代最激烈且影响最大的批评声音恐怕来自投资思想家查理.芒格了,他把那种只会用单一学科知识思考的人称为“铁锤人”,因为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因此,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基于事实的判断力。 而只有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把这些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变成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对象的思维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维上的偏差和狭隘。关注意外现象在行动中,免不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者现象,有时候这些结果超出了我们的期望,有时候让我们大失所望,有时候把我们惊得目瞪口呆。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尽管他也会经常收到一些捐款,有人捐5美元,有人捐10美元,可这怎么够呢。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很多人逢年过节才有难得的机会与父母长辈团聚,这时不必急着去想新一年的计划,而是应该多想想曾经与家人一起走过的时光,这样才更有意义。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同样研究时间视角的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印己6己0〕,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我想,长时间和孩子相处过的大人们,不会怀疑这一点。 和其他孩子一样,我儿子也会经常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什么“恐龙要不要上学”啊,什么“火车有没有后视镜”啊,很多问题一问出来就把我逗乐了。但是现实中,人们往往贪图一时方便,选择了后一种方式。社会学家曾发现过一个“时间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为什么呢。 这正好可以用时间使用的深度来解释。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 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 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我们正统的教育思维并没有对知识的融合足够重视。 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为小的东西,再把那个小的东西进行细分,这种分解性思维的致命性缺点,就是一件事物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潜在关联都完全被忽视了。 就像在大学里,对原本一体的世界的洞察,却为了研究的方便被划分成很多个学科,更糟糕的是,即便在同一学科内,不同分支领域的教材出自不同专家的手笔,而对不同分支课程的讲授也都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这就导致了知识的进一步分隔。 由于每位教育者只需守好自己的那一块责任田即可,所以很少有老师会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远距离知识”间的融合思考。 只有一小部分智者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关切。多数人只有一次机会对它进行观看。事实上,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面临着“会说话的小黄鸭”的问题。 大多数学习者,可能经常扮演的仅仅是一个“孩子”的角色,他们只关心这本书、这篇文章说了什么,传递了哪些显而易见的知识。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并在由此问题招致的持续困扰和折磨中开启卓越的心智旅程。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在网上下载很多东西,书、软件、电影,积累了很多0,但下完后又放在那里,懒得去看了。 还有一些好学的人,像兢兢业业的蜜蜂,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来,或者拷贝到笔记软件里,这种资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不过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
这是水淼·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0-06-05 15:48:33)